100字范文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100字范文 > 渭南公共文化为群众美好生活赋能 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

渭南公共文化为群众美好生活赋能 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

时间:2023-02-10 16:54:08

相关推荐

渭南公共文化为群众美好生活赋能 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

近年来,渭南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策部署,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重心下移、共建共享,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创新发展,稳步推进,努力丰富文化供给,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
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资源配置转向基层

近年来,我市出台了《渭南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》《渭南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》《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文化政策文件,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。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,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。

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。以来,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8亿元,建成渭南市多功能馆、临渭区文化中心、合阳县图书馆、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,不断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品位。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,成为全市人民尽享公共文化的集聚地;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,成为建设“书香渭南”的重要阵地;市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,成为传承渭南历史文化、展示城市发展成就的殿堂;市非遗馆成为西北五省首个数字非遗展馆;市大剧院成为中省市高雅艺术、精品展演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;市体育馆达到西部一流水平。全市现有11个公共图书馆、11个文化馆、128个镇(街道)综合文化中心、2103个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,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万平方米,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。

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基层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,制定出台《渭南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》,因地制宜开辟“政府+企业、城市+乡村、公益+便民、文化+景区”总分馆建设模式,打造城乡一体、社会联办、一馆一特色发展模式,建成128个分馆,70个联办社会分馆,56个村、社区服务点。全市形成了“市中心馆——县级总馆——镇办分馆、联办分馆——村社区服务点和社会服务点”的总分馆四级网络体系。

文化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文化惠民精彩纷呈

根据《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(-)》要求,全市2253个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,持续巩固提升“一元剧场”“四进零距”“青春之梦”“百姓大舞台”等文化活动品牌,通过“文化下乡”“戏曲进乡村”“流动服务”“公益电影放映”等方式,让群众全方位、多触角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,有力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、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均衡发展。

以来,开展流动服务、文化下基层、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2800余场,服务群众465万人次。组织实施精品文化交流,依托“大地情深”“春雨工程”等中省文化惠民工程,邀请国家级、省级优秀院团、文化名人、文化学者来渭进行高品位大型文艺演出和主题讲座,传授文化经典和优秀思想。

组织渭南“非遗”“戏曲”等精品展演走出市域县域,实现公共文化交流互鉴、共建共荣。举办群众文化节、阅读文化节、群众文化展演、新春文化大庙会、乡村春晚、锣鼓大赛、广场舞大赛、青年歌手大赛、优秀传统剧目展演等主题系列活动,让优质的文化产品惠及人民群众。

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文艺创作精品迭出

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,成功举办了“百年辉煌渭南巨变”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,创编20余部具有渭南特色的优秀剧目,秦腔小戏《哎呀呀》荣获第十一届艺术节第十七届群星奖,《张富清1948》《李仪祉》《枣花香》分获陕西省“文华优秀剧目奖”“优秀导演奖”;《红梢林》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”工程奖;《丰图义仓》《乡愁》《渭华星火》等列入文旅部重点原创剧目支持项目,获中省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扶持资金1485万元。

组织《脱贫路上》《包联帮扶》《家园》等60多部小戏和10部传统戏,深入全市435个贫困村和大中小学演出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。

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数字化便捷文化服务

全市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共享,市县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开通网站、,开展数字阅读、艺术鉴赏、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,开设“渭南有艺十分有约”网上培训,传承文化、普及艺术。

建成渭南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系统管理平台,实现全市图书馆业务管理标准化。为贫困县配送锣鼓音响、AI电视机、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,数字阅读机等数字智能设备,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。通过“科技+文化”的方式,实施“故事渭南”“乡村春晚”“好日子唱着过”“公共数字文化墙”“公共文化云”“基层全民艺术普及”等数字推广项目,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便捷化的文化需求。

渭南市公共文化机构与相关数字文化企业签订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——“渭南共识”》,北京超星集团西安公司、智秦数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数字企业为渭南市公共文化机构捐赠数千万元数字资源,为数字文化企业深度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新尝试和示范。

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拓展文化服务新空间

按照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区一体、共建共享”的理念,联合社会力量,实施“渭南书苑”城市书房项目建设,全市现已建成21家特色鲜明、适用性强的阅读新空间。

引导社会文化组织承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,陕西信达、万达集团、陕富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累计投资1500万元,资助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服务活动。蒲城县在紫荆公园打造“一体多用”文化空间,富平县在中华郡景区嵌入“非遗展示馆”“国学馆”“纪念馆”公共文化设施,临渭区在秦代文化遗址公园举办“七夕巧娘才艺展示”,华州区联合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,建成陕西首家民间“皮影博物馆”,潼关县在古渡景区建成省内首个“交通博物馆”,通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,形成文旅融合、文企共建新局面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城市休闲空间、商业空间、旅游景区、企事业单位和车站、机场、码头等人口密集地区延伸,实现了空间观念从“但求所有”向“但求所用”、设施建设从“重规模”向“重效能”的转变,达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“横向拓展”“纵向联通”“功能互嵌”的效果。

普及文化服务艺术培训探索服务新模式

成立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,开展瑜伽、国画、书法、朗诵等54项课程,培训学员20万余人次,举办专题讲座60余场,场馆免费开放时间达12000小时,服务群众30万余人次。

探索出“培训+成果展”的服务模式,展出群众学员书法、绘画、摄影展和综艺节目等作品1000余幅,综艺节目60多个,参展学员2000余名,有力提高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欣赏水平,群众参与热情高涨,学习效率明显提升。

与市妇联联合开办的“秦东美丽女子学堂”荣获陕西省“—度全省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品牌”。与市教育系统共同建立“关爱留守儿童、启动素质教育”免费培训平台,被渭南市侨联授予“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”,让渭南的社会群众文化成果走出了国门。今年,被评为“全国巾帼文明岗”。

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日渐提升

大力推进精品文化展演和交流,打造了“黄河文化旅游节”“万里黄河看渭南”“好日子唱着过”“九曲黄河多彩非遗”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,主办以“传承非遗创享美好”为主题的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,向世界展现了渭南“华夏根脉、岳渎相望”的独特之美。

举办全国首届花馍艺术节、“剪刀上的节”全国剪纸艺术节作品展。《来自千年前的声音——唐·双鸾双兽葵花铜镜》荣获“第十三届旅游电视周暨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国际电视周”好栏目奖和优秀短视频奖项。“华阴老腔”上央视、渡重洋、进景区、下基层,以关西大汉咏唱大河东去之慨,向世界展示黄土高坡上“最早的摇滚”。华州皮影、宫里石刻入选—度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
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体现。今后,渭南将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为核心导向,通过系统化资源优化整合,促进文化与科技、旅游、产业、教育融合发展,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地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,构建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群众自主相协同的文化发展新格局。聚力打造华夏山水文脉汇聚传承地,强化创新发展成果的示范引领,推动渭南公共文化品质发展、均衡发展、开放发展、融合发展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(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供稿)

作者/来源:渭南日报

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渭南公共文化为群众美好生活赋能 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果综述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