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字范文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100字范文 > 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湖北江汉平原的汉川县等地方小吃

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湖北江汉平原的汉川县等地方小吃

时间:2021-03-18 22:43:13

相关推荐

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湖北江汉平原的汉川县等地方小吃

本文乃作者晓星聊文化原创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

湖北江汉平原的汉川县,有一个古老集镇一脉旺镇, 传说是“地脉”旺盛而得名。这里自古水陆交通方便,街市繁荣,明代要人周嘉谟(人称周天官),为上疏堵筑九河,曾路经脉旺留有诗云:“细水长流绕秋波,新兴引动女娇娥,十里长街金光闪,柏枝树上歇桃鹤。”可见当时其小集镇秀丽繁荣的景象了。过去,在这个商贾繁荣,人丁兴旺的脉旺小集镇上,饮食市场的小吃品种发展也众多,其中最着名的要数脉旺小酥饼了,这一遐迩闻名的地方风味小吃,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

相传,在清朝道光年间,当时脉旺镇有一位叫唐发的白案厨师,专以制饼营生,他为了研制提高产品质量,经反复多次实践,将平锅生产的大酥烤饼,改用桶炉烤制小酥饼获得成功。整个操作过程,需经合面、上酥、制胚、烘烤等多道工序,且制作的成品,色、香、味、形更胜一筹,深受大家欢迎。于是小酥饼由此出名。在同行业竞争激烈的旧社会,小酥饼制作技术为唐家垄断,从不外传,直到解放初期,其孙子唐双合和孙媳冯美英,还挂“唐发酥饼”的招牌,独家经营制作小酥饼。建国后的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,这一名牌传统产品的制作技术始公开。因其制工精细,配料齐全,色泽金黄,松酥滋美,既可作点心,又可佐餐下酒,酥香可口,别具风味。而且还具有消食养胃的食疗作用和便于贮存携带等特点。在近邻天门千一带,一些旅居新加坡、马来西来、港澳的华侨,还经常专程来脉旺竞相购买,用以馈赠亲友。

九黄饼,是荆州古城的千年名点。据说早在东汉时期既有此饼,东晋以后,成为专供重阳节九皇庙(庙会)游客品尝的食品。由于此饼以多种果料为馅,皮薄馅大,全油重糖,两面芝麻,色优形美,吃起来疏松爽口,回味香甜,从而赢得群众好评。1983年曾被评为湖北省优质名特产品奖。1984年5月,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食品。相传东晋永和年间,征西大将军桓温镇守荆州,有一年的重阳节,他登城郊龙山,备美酒佳肴和精制九黄饼宴请亲信幕僚,席间饮酒行令,众人兴致勃勃,忽一陈风来,参军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在地,许久都未曾察觉,桓温令孙盛作文嘲笑,这时孟嘉不假思索,即席对答,出口成章,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孟嘉才思敏捷。于是,“重九登高,孟嘉帽落于龙山”,遂将此地美名为“落帽台”,由此传为干古佳话。而九黄饼也随之声名大震。据史书记载:公元765年重阳节,唐代大诗人李白带着酒和九黄饼漫游龙山、曾在落帽台饮酒食饼吟诗,诗云:“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。”从而使九黄饼更负盛名,自此,人们把重阳节登高吃九黄饼,饮桂花酒为喜庆丰收的活动,一直沿袭下来。而象征九下菊花黄的“九黄饼”,也就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。

而今,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,在菊花盛开的时候,荆州人相聚登上城外的龙山,饮酒观菊,品尝九黄饼已成习俗。因此,九黄饼便成为当地的节令美点,并且是馈赠亲朋和旅游干粮中的佳品。

桃哩饼,又称“喜饼”,是福建长汀地方的名贵饼点。这种甜味喜饼,尤是喜庆婚礼上的佳点,倍受广大食者欢迎。据说,这种饼有一定的生产制作历史,并在当地颇有名气。传说,在抗日战争时期,有一男一女两位大学毕业生执教于汀州城,友谊日深,感情弥笃。有情人终成眷属。结婚吉日,婚事新办,夜间闹房,友朋咸集,新郎新娘子以喜饼、杏桃酥等招待。其中有一位厦大讲师,一时诗兴大发,乃口出一联:“胸藏喜饼,解钮含羞羞解钮;脸似杏桃,吹灯带笑笑吹灯。”众宾客听罢无不赞妙,笑语盈房,新郎新娘亦春风满面,忍俊不禁,一时传为佳话。

现今长汀生产制作的桃哩饼,有空心和糖馅心等品种。而带馅桃哩饼的制作,系用面粉加猪油、白糖等为原料,经和面制皮,制糖馅心、包制烘烤三道工序而成。所制成品形如扁桃、色泽微黄。以其质佳味美,遐迩驰名。

“小凤饼”是广州成珠楼的名食。它是用精白面粉和以糖、油为皮料、用去皮肥猪肉切碎加榄仁、芝麻、瓜子仁、胡椒粉、五香粉及盐拌作馅料,经制胚、成型、烘烤而成。其饼制作历史悠久,远销全国及东南亚等地,曾于1931年获广州国货展览会银质奖章。相传,小凤饼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,当时在广州徽珠桥附近有潘、卢、伍、叶、周五大户,其中伍家交游甚广,自雇家厨,常以珍馐美味宴客,但对奴婢却很吝啬。而家厨中有一名叫小凤的帮厨丫头,她同情受苦姐妹,经常把供宴会能作饼饵的各种用料,宽备窄用,节省下来,然后加入面粉,搓捏成小团,拿到徽珠桥头的成珠馆请师傅代为炕熟,储备起来和同伴一起充饥。

一次,伍家宴客急需用点心,而做点心的厨师又不在家,小凤只好把储藏的小饼拿出来应急备席待客。小凤正提心吊胆,然而,宾主品食后均连声叫好,席间客问此饼何名,主人不知其底细,只知是小凤端上桌的,并随口而出说是“小凤饼”。于是,伍家就常以此饼款侍宾客,故此,“小凤饼”逐渐闻名。后来,成珠馆的师傅又经。过不断改进提高,使“小凤饼”成为享誉羊城的风味名品。成珠馆创建于公元1746年的清乾隆年间,后由于制售小凤饼出名,生意兴隆,扩大铺面,兼营茶楼,便将招牌改为成珠楼。据说在19,曾举行过庆祝成珠楼成立200年的盛大宴会。现代岭南着名书法家麦华三还曾书赠成珠楼,更加扩大了“小凤饼”的声誉。其云:小凤饼,成珠楼,二百年来誉广州,酥脆甘香何所似,品茶细嚼如珍馐。

姑嫂饼,为浙江省湖州双林镇着名风味名点。系以精白面粉、大油、白糖、芝麻、精盐、花椒等为原料做成,其质地细腻,层次分明,酥软油润,味香爽口,易于消化,是老幼妇孺皆宜的名食佳品。相传,在公元1850多年的清朝咸丰年间,湖州双林镇上,有-家专营制售烤饼的小吃店,全家有儿、女、媳妇共四口人,而店主的制饼技术在镇上是最有名的,由于配方制作讲究,所制甜酥烤饼,小巧玲珑,风味别致,特别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。因此,顾客盈门,生意越做越兴隆。尽管生产出的甜酥饼供不应求,但为了想永远独家经营,店主的制饼技术,只传儿、媳,却不愿传给还未出嫁的亲生女儿。所以,每在配制饼料时,总是不让女儿留在生产间。致使小姑子极大不满,更妒嫉嫂子。

有一天,小姑子见嫂嫂突然有事离开操作现场,她便趁机愉偷撒把盐搅拌在饼料中,心想这下子可出出他们的洋相。结果这批放了盐的甜酥饼,却格外好吃,颇受到顾客的欢迎。后来店主弄清了其缘由,为了搞好家庭和睦关系和招揽生意,就对女儿取消了保守思想,共同研制和改进烤饼技术。后传于世,故人称此饼为“姑嫂饼”。

参考资料《中国饮食》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